English Language

Goals and Objectives

  • Offer every student the right to a second language which provides further opportunities for extending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of the cultures of other people, including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studies, pleasure and work in the English medium
  • Develop an ever-improving capability of students to use English to think and communicate; to acquire, develop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to respond and give expression to experience
  • Lay a good English foundation and develop good learning skills in junior and senior forms respectively
  • Improve the English reading environment in the school
  • Build up a rich student vocabulary bank
  • Increase public exam pass rate
  • Continue to promote English oral activities and teaching
  • Promote a more user-friendly environment in the English Corner
  • Increase colleagues' knowledge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 Lower colleagues' workload through collaboration of work

 

數學科

教學目標

  • 協助學生理解及掌握各項數學知識。
  • 通過數學來提高構思、探究、推理及傳意的能力,利用數學來建立及解決日常生活和數學問題的能力。
  • 建立數字感、符號感、空間感及度量感及鑑辨結構和規律的能力。
  • 對數學採取正面的態度,以及從美學和文化的角度欣賞數學的能力。
  • 於公開考試之成績達致全港日校合格水平。

教與學

  • 資訊科技之應用
  • 課堂上應用電子白板教學
  • 適當使用不同軟件 ( 如: SketchUp 、 Geogebra 、 Winplot 等 ) 優化教師講課及學生學習
  • 善用網上評估系統協助學生作課後延伸學習
  • 建立內聯網校內歷年考測題目庫,供學生查閱及溫習

教學策略

  • 製訂初中及高中之核心課程,配合學校小班教學政策,照顧不同能力學生之學習需要。
  • 初中各級編訂基礎運算技巧範圍,確保學生基本能力達標。
  • 善用「小步子、快回饋 」之課堂小測策略,鞏固所學,提升學生自信。
  • 考試及測驗引入判斷式題目,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
  • 善用課後學習時段,加強學生應試技考的訓練。
  • 透過觀課及觀簿提高教學素質。
  • 各級統籌組織同級科任老師作教學交流,檢視該級課程進度及學生表現,適時調整課堂策略。
  • 鼓勵教師參與教育局及其他團體舉辦之有關教學提升及培訓的工作坊 / 研討會。

閱讀推廣

  • 初中:編定數學家生平或數學知識相關的篇章,讓學生參考以完成問答工作紙及閱讀報告。
  • 高中:借閱數學相關書藉,並於指定學期邀交閱讀報告。

 

物理科

教學宗旨

本科的宗旨是為學生提供與物理學相關的學習經歷,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以便學生積極投身於迅速變化的知識型社會之中;使他們在與物理學相關的領域中進一步學習或為就業作好準備,並成為科學與科技的終身學習者。

本科的宗旨是讓學生︰

  • 對物理世界產生興趣,保持對物理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建構及應用物理學的知識,鑑賞物理科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關係;
  • 藉與物理學相關的情境了解和鑑賞科學的本質;
  • 掌握進行科學探索的技能;
  • 培養科學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思考力,以及在單獨或在與他人協作的情況下,解決與物理學有關問題的能力;
  • 理解有關物理學議題的科學語言,並能與他人交流觀點;
  • 在與物理學有關的議題上,作出明智的判斷和決定;
  • 關注物理學對社會、道德、經濟、環境和科技的影響,以及養成負責任的公民態度。

 

學習目標

1. 知識和理解

學生應能

  • 了解物理現象、事實與規律、原理、概念、定律、理論和模型;
  • 學習物理學詞彙、術語和法則;
  • 獲取研究物理學時所需要的特有技巧和技能;
  • 了解物理學在科技上的應用及其社會意義。

2. 技能和過程

  • 科學思維
  • 科學探究
  • 實驗操作
  • 解決問題
  • 作出決定
  • 資料處理
  • 溝通
  • 協作
  • 自主學習

3. 價值觀和態度

  • 對己對人方面
  • 對待物理學和我們生活的世界
  • 對待終身學習

 

生物科

教學目標

  • 加強學生主動通過各種途徑找尋有關生物科課題資料 , 選取和組織有關資料 , 並用清楚及合理的形式 , 把他們表達出來。
  • 提高同學使用不同種類之實驗儀器、數據收集儀於生物科之實驗上 , 進行探究之活動。
  • 將生物學的知識應用於日常的生活環境。
  • 熟悉教學範式轉移模式 , 參與專題研討及演說。
  • 於公開考試之成績達致全港日校合格水平。

教與學

資訊科技之應用

  • 熟悉使用數據收集儀設備應用於生物科之實驗。
  • 增強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的授課技巧。
  • 公民及國民教育的推展
  • 要求學生在課業上之字體整潔。
  • 所有課業紀錄及文件整潔地處理。
  • 在進行實驗課時必須保持實驗及設備整潔。
  • 尊重及愛護各種生命 , 從研究生物及生物間的關係產生 環保意識及愛護地球 。

教學策略

  • 教師共同製作及選用合適之教學資源。
  • 透過互相觀課及觀簿提高教學素質。
  • 鼓勵教師參與教育局及其他團體舉辦之有關教學提升及培訓的工作坊 / 研討會。
  • 繼續發展及執行本科之資訊科技教學計劃。
  • 組織一些正式及非正式之聚會與任教生物科老師進行生物學知識交流。
  • 老師多用「小步子」教學法,提供成功機會 , 培養學生自信。
  • 初中 ( 中三 ) 使用適異教學方法及多元感官教學。
  • 對有讀寫障礙的學生適當處理生物詞語要求。

 

 

綜合科學科 ( 中一及中二級 )

教學目標

  • 加強同學將科學知識應用於日常的生活環境。
  • 訓練同學使用不同種類之實驗儀器及數據收集儀於綜合科學科之實驗上並進行科學探究之活動。
  • 熟悉教學範式轉移模式 , 參與專題研習及演說。

教與學

  • 資訊科技之應用
  • 熟悉使用數據收集儀設備應用於科學之實驗。
  • 增強教師運用資訊科技教學的授課技巧。
  • 公民及國民教育的推展
  • 要求學生在課業上之字體整潔。
  • 所有課業紀錄及文件整潔地處理。
  • 在進行實驗課時必須保持實驗及設備整潔。
  • 尊重及愛護各種生命 , 從學習中明白水資源 , 生物資源 , 空氣資源 , 能源使用對香港及國家之重要性。

教學策略

  • 任課老師能掌握電腦操作,在課堂內以電腦光碟輔助教學 ( 中一至中二級 ) ,以電子書、投影片及實驗短片提高教學效能,亦能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 部份課題以分組討論形以訓練學生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同時亦有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 加入探究教學活動以刺激同學創意及科學探究精神。
  • 進行課程栽剪,不時因應學生學習情況修訂學習內容,讓學生易於吸收;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本科老師則會作個輔導或在課後補課。
  • 透過互相觀課及觀簿提高教學素質。
  • 組織一些正式及非正式之聚會與任教科學科老師進行科學知識交流。
  • 老師多用「小步子」教學法,提供成功機會 , 培養學生自信。
  • 初中使用適異教學方法及多元感官教學。
  • 對有讀寫障礙的學生適當處理科學詞語要求。
  • 在補底方面 , 學生於統一測驗後,卷面分數低於 50 分,需用原卷作出題目序列之修訂後再進行一次補測,若能達致目標分數 ( 科任老師可因應學生能力而訂定 ) ,學生於當次統測分數將獲 50 分,假若未能達致目標分數,學生需於下次統一測驗前,留校溫習接受科任老師指導學習。

經 濟 科

教學目標

中四至中六級 :

  • 培養學生研習經濟學的興趣及訓練他們理性邏輯思維。
  • 學生應明白並應能夠運用經濟學之原理解釋經濟現象,從而作理性的決策。
  • 學生應能理解及闡釋以各類方式表達之經濟資料。

 

中三級 :

  • 讓學生了解香港經濟的各環節及其相關性。
  • 讓學生了解簡單經濟概念及其應用於經濟現象的分析。
  • 協助學生認識香港與中國及與外國的經濟關係。
  • 訓練學生蒐集,理解及分析各類資料的技巧,學習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並能有條理的將結果用不同形式表達。

 

教與學

資訊科技之應用

  • 教師宜多運用校內之電腦及儀器輔助教學。
  • 公民教育的推展
  • 協助學生認識各項民生問題,與中國的緊密經濟關係。從而培養他們對社會及國家的的公民責任。

教學策略

  • 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堂上加插將經濟學應用在日常生活的例子。多用時事作教材,使學生明白經濟學的實用性。
  • 鼓勵學生多閱報,嘗試應用經濟學概念思考問題。訓練學生應用所學寫作經濟現象分析文章。
  • 在堂上多採用討論來提高學生思考。
  • 多用多媒體教學 : 例如 power point 軟件等。
  • 多用工作紙及練習引導學生作重點學習,對於較困難的課題尤其需要。
  • 高年級同學必需練習作答歷屆試題,並需學習答題技巧。

地理科

 

教學目標

學生在知識和理解方面能夠:

  • 認識及了解有關「空間」的概念 , 例如區位、分佈、形態等, 以便在地理的架構下分析自然及人文現象和形貌在空間上的分佈組織;
  • 識別及解釋地球上主要自然系統的特徵,並分析各系統內及彼此間的相互作用;
  • 識別及解釋地球上主要人文系統的特徵,以建立對「地方」及區域的理解;
  • 解釋人類活動如何改變自然環境及自然系統如何影響人文系統; 及
  • 應用地理知識以理解過去和現在及計劃未來;

學生在技能方面能夠:

掌握基本地理技能, 如 :

  • 閱讀及闡釋不同類型和不同比例的地圖;
  • 闡釋地面及空中照片以抽取和分析其中的地理資料;
  • 運用適當的地理詞彙以表達資料及論據;

掌握基本探究技能,如 :

  • 從地理角度提出及識別問題;
  • 從不同渠道 ( 包括互聯網 ) 尋找及蒐集合適的資料及數據;
  • 選擇及使用適合的方式, 例如文字和圖示以組織及表達資料和數據;
  • 使用合適方法闡釋資料及數據,並以此作出推論;
  • 掌握基本能力,例如溝通、思考、社交、運算等,以進行地理探究及應付生活上的需要;

 

教與學

資訊科技之應用

  • 教師宜多運用校內之電腦及儀器輔助教學,達至 25% 上課時間使用資訊科技教學的目標。
  • 各課室及地理室己安裝投影機,老師宜多採用資訊科技及多元化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 本校已購地理資訊系統( GIS )及電子地圖。老師可應用在教學上(特別新高中課程),提升學生地圖閱讀能力及資訊科技能力。
  • 教師宜多鼓勵學生善用 e-class 繳交功課,同時亦可將教材上載予 e-class 供學生使用。

道德教育的推展

各級課程均希望培養學生有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故此學生應

  • 對地球上各種自然及人文特徵產生興趣;
  • 欣賞大自然的美及體會人類各種不同的生活情況;
  • 認識環境的局限性及問題,並採取合適的行動以推動可持續發展;
  • 提升其環保意識,並能身體力行;
  • 培養對社會及國家的歸屬感;
  • 尊重所有民族和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及生活方式;及
  • 認識到人與人及國與國之間日益增加的全球性相互依賴關係 , 並明白到國際團結及合作性的重要性。

教學策略

教師因應課題之內容及特點,於課堂內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增加互動,以達至最佳的教學效能。

課程安排 / 策略

  • 本科初中三級均開設地理科,初中課程安排與新高中課程銜接,達致六年一貫,初中課程主要裝備學生的技能如簡單繪畫及地圖閱讀技巧、地理基礎知識以銜接高中課程及培訓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態度以及提升學生對地理科的興趣,讓學生順利適應新高中的課程。

 

1. 中一級 至 中三級(初中課程) 分為三個範疇:

  • 第一個範疇是學習地理科需擁有的技能及對主要地理概念的認識 ;
  • 第二個範疇是 人類經常面對的自然災害 / 問題如水的問題 ( 氾濫及乾旱 ) 、山坡倒塌等;
  • 第三個範疇 是人類與環境的相互影響及部分人文地理如城市及工業發展、糧食問題等 。

三個範疇學習內容會滲透在不同課題中即每級都涉及人類經常面對的問題、 人類與環境如何相互影響及學習 地理科需擁有的技能。

中一級主要教授有關 城市及農業的課題; 中二級主要教授有關 水及能源的課題; 中三級主要教授有關 自然災害及工業的課題;以上課程均為高中課程的基礎學習內容。

 

2. 中四至中六(新高中課程) 分為必修及選修單元:

  • 選修單元與部分必修單元可互相連繫,課程具彈性, 老師會於課堂會要求學生多加討論及作匯報,同時亦訓練學生答題及審題技巧。

 

3. 本科老師能掌握電腦操作,在課堂內以資訊科技輔助教學,同時亦會輔以影片,既提高教學效能,也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4. 新高中課程多採取分組討論形式以訓練學生分析能力、表達能力,同時亦有助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5. 本科會定期舉辦實地考察 ( 每學年約兩次 ) 以鞏固學生所學之知識,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老師每年會為中四至中六學生申請參加為期 1 至 2 天之郊野研習營,亦以鞏固所學知識。

6. 本科老師針對學習能力較弱的班別會簡化學習內容,讓學生易於吸收;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本科老師則會以導修學習小組或在課後補課。

 

資訊及通訊科技科

 

教學目標

教授最新資訊及通訊科技知識,訓練學生應用電腦軟硬件的技能,讓學生掌握知識型社會必備的共通能力,運用資訊及通訊科技有效率地處理工作,並且終身學習。

 

教與學

資訊科技之應用

  • 學生於電腦室進行一人一機學習,有利於軟件的實習,培養資料搜尋及分析的技巧。
  • 電腦室亦安裝了電子白板,提高老師演示時的彈性,也可作為與學生互動的平台。

教學策略

  • 初中以實用及具挑戰性的課堂活動,訓練學生應用軟件的基礎,並持續評估學生的學習進度,必要時因應學生的能力調適課程。
  • 高中除訓練學生應付公開考試外,亦能鼓勵學生透過互聯網主動探索最新的資訊科技知識。

專題研習

  • 於日常學習中,讓學生完成一些小規模的研習的工作,對學生作出提點,指出其可改善的地方,訓練學生專題研習的技巧,以應付考評局要求學生完成的校本評核報告。

音樂科

教學目標

  • 發揮個人的創作潛質,培養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 教授基本的音樂知識,重溫一些音樂概念,以鞏固學生的音樂基礎。
  • 培養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及自學能力。
  • 培養良好的學習態度和習慣。
  • 培養創意力、想像力及評賞藝術的能力。
  • 發展藝術創作的技能。

教與學

資訊科技之應用

  • 教師宜多運用校內之電腦及儀器輔助教學,達至 50% 上課時間使用資訊科技教學的目標。
  • 善用音樂室的科技器材及軟件,運用多媒體教材輔助講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道德教育的推展

  • 編選一些勵志的歌曲入課程內,激勵學生勤奮向上 , 不畏失敗,百折不撓的精神。
  • 透過教授一些文族主義的音樂家及一些富文族色彩的歌曲和音樂 ,培養他們對祖國及社會的公民責任。

教學策略

  • 教師因應課題之內容及特點,於課堂內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至最佳的教學效能。
  • 教師適當地採用多元化的教材,如書報雜誌、樂器實物、視聽教材、音樂程式和互聯網上的資料,能引起學生興趣,擴闊他們的學習經驗。
  • 本科老師能掌握電腦操作,在課堂內以電腦和影音器材輔助教學, 既提高教學效能,也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 教材以單元形式編寫,從周圍環境的聲響為教材,把音樂知識與生活連繫起來,內容生活化,有助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
  • 善用一些流行音樂、宣傳歌曲及動畫主題曲作為教學材料、既能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也能引導他們認識流行音樂及瞭解音樂與文化的關係。

家政科

教學目標

  • 讓學生能作個人生活自理,以適應現代生活需求。
  • 幫助學生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及良好的生活態度。
  • 懂得組織及管理資源,積極實踐以提升家庭生活品質。
  • 增強環境保護、消費教育等資訊,培養學生對生命價值的反思。
  • 培養學生發展共通能力,包括創造力、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協作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習能力。

教與學

資訊科技之應用

  • 教師多運用校內之電腦資訊科技輔助教學,達至 50% 上課時間使用資訊科技教學的目標。
  • 運用多媒體教材輔助講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公民及國民教育的推展

  • 教材內容是針對學生日常生活及學習需要,以培養他們對家庭、社會的公民責任為目標。
  • 從課堂活動中,讓學生有互動和溝通的經歷,以發展其良好的人際關係,並學習關愛別人。

配合學校政策

  • 推廣閱讀計劃,鼓勵學生多閱讀本科或不同類型的書籍,培養學生良 好的閱讀習慣,增強其語文能力 , 達至終生學習。
  • 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 , 學生習作如有錯漏必須改正,同時亦配合學 校之「改政運動」。

教學策略

  • 教師因應課題之內容及特點,按學生的個別差異,於課堂內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至最佳的教學效能。
  • 教師以文字、圖畫等顯示給學生,讓他們從中觀察與學習,收教學效果。
  • 為引起學生的動機和興趣,教師以提問、教學簡報、實物、投影片等輔助教材,並提供學生發問的機會。
  • 為提高教學成效,老師會配合教改而整編部份單元,或進行課程裁剪,以配合學生的程度,評估他們的學習的成果。
  • 本科老師能掌握電腦操作,在課堂內以電腦光碟輔助教學,既提高教學效能,也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 利用小組討論、課堂互動,訓練學生的思考能力,集思廣益;並從匯報中訓練其口語表達的能力,増強自信。
  • 學生能完成閱讀報告,將獲老師獎勵。

視覺藝術科

教學目標

初中級:

  • 培養創意及想像力:通過參與藝術創作及/或表演活動,學生應能夠運用創意及想像力建構意念。
  • 發展技能與過程:學生能運用材料、元素及資源去體驗和表現藝術,亦重視在創造過程中的探究和實驗。
  • 培養評賞藝術的能力:學生應能針對藝術的問題,以具體及簡單的字眼作出回應和評鑑。
  • 認識藝術的情境:學生能了解藝術在文化層面的定位及其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的關係。
  • 培養共通能力:發展學生的九項共通能力 --- 創造力、溝通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協作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習能力。
  • 培養價值觀和態度:幫助學生建立個人與社會的價值觀,以及積極的生活態度。
  • 培養愛國精神:學生能提昇道德觀念,以及國民教育知識和情意。

高中非選修級:

  • 發展學生的創意、美感反應及對藝術的批判思考能力 。
  • 培養學生尊重多元價值及不同文化的態度 。
  • 培養評賞、鑑賞藝術的能力:學生應能針對藝術的問題,有所回應和評鑑。
  • 認識藝術的情境:學生能了解藝術在文化層面的定位及其與人類生活和社會的關係。
  • 培養學生對藝術的終身興趣 。

高中選修組:

  • 透過觀察、經驗、想像、科技及其他能力的運用,引發意念 。
  • 對藝術作品/藝術現象作分析、詮釋及評價,顯示對其目的、意義及情境的理解,並以書寫的方式表達 。
  • 轉化及綜合從藝術評賞及其他學習範圍所獲得的經驗、知識及觀點,成為創作實踐 。
  • 探索、選擇及操控適切的視覺語言、媒介、物料、工具、技能、技術及意象,對主題/課題作具創意的藝術表達、傳情達意,或解決特定的難題 。
  • 不斷對自己及別人的實踐和作品作反思、回應、評估,並最後對自己的作品作修改。
  • 對藝術品的分析、詮釋及評價,並以書面表達;將個人對藝術品的評賞聯繫到個人的藝術創作 。
  • 透過識別、選擇、組織一手及二手資料,發展基於個人感覺或意念的主題,與社會有關的議題,或解決難題的意念。

 

教與學

資訊科技之應用

  • 教師於每單元開始時運用美術室內之電腦及儀器輔助教學,達至 30% 上課時間使用資訊科技教學的目標。
  • 善用電腦室資源;下學期於中六離校後可安排部分班級使用空置的電腦室進行創作,教授設計用軟件及搜集資料的技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策略

  • 教師因應課題之內容及特點,於課堂內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至最佳的教學效能。
  • 於課堂內以實物投影機作詳細的技巧示範和仔細解釋製作的程序。
  • 本科老師能掌握電腦操作,在課堂內以電腦光碟及網絡輔助教學,既提高教學效能,也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
  • 將本科教學資源上載於 e-class ,讓學生於課後作延伸學習。
  • 將學生佳作作定期更換陳展,亦定期展示於本校網頁,提高學生自信心。
  • 加強學生對環境的觀察能力及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力。

宗教及倫理科 /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

宗教科

本科宗旨

  • 引導學生結合信仰、文化與生活,認識福音精神,體驗基督愛的喜訊,達至人格的成全,在德、智、體、群、美、靈各方面有均衡的發展。
  • 幫助學生尋找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 加深學校的宗教氣氛,加強教師和學生的宗教和德育培訓。
  • 培養學生服務人群、回饋社會的精神;引導其認識中國文化,並發揚其優點。

教學目標

長期教育目標

觀念方面

  • 引導學生認識基督信仰,體驗基督愛的精神,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的概念。
  • 培養學生建立積極的人生觀,達至全人發展,自我實現。
  • 引導學生自愛自重、肯定自我價值。
  • 介紹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推行天主教倫理及公民教育課程。

能力方面

  • 加強學生分析、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方法研究問題,養成客觀的科學精神。
  • 因應學生的個別特質,培養其自學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判斷是非的能力,亦參考天主教的立場,提供學生一個全面的價值倫理觀。
  • 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及欣賞能力。
  • 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作力。
  • 透過本科語言 (subject language) ,幫助學生提升其語文水平。

態度方面

  • 培養學生的宗教情操。
  • 引導學生經常自省、不斷學習。
  • 培養學生待人接物的禮貌、尊重他人的品格。
  • 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
  • 培養學生的自律自發精神。

短期教育目標

  • 培育身心健全的年青人,使他們 :
  • 充滿愛心、關心社會 ;
  • 在心智和精神上做好準備,迎接生活上和工作上的挑戰,貢獻社會 ;

 

新高中倫理與宗教科

本科宗旨

  • 鼓勵學生探索聖經所啟示的宗教信仰。
  • 讓學生認識宗教信仰與他們身處的境況的適切性。
  • 讓學生學習探索倫理及社會問題的正確技能。
  • 讓學生明白聖經所啟示的宗教信仰是基督信仰的基礎。

本課程的目標是讓學生就以下各項獲得知識及理解:

  • 道德對個人與社會的重要性;
  • 各主要倫理體系的歷史及其歷久不衰的原因;
  • 有關宗教的起源、律例、形式與禮儀的知識;
  • 宗教創始人及其至今仍具有影響力的原因;
  • 當代有關宗教與倫理議題的重要觀點。

本課程有助提升學生的技能, 使他們能夠:

  • 反思個人的信念、價值觀和經驗;
  • 與持有不同信念和價值觀的人進行客觀討論;
  • 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信念和行為;

本課程幫助學生培養下列的價值觀和態度:

  • 尊重他人;
  • 願意肯定他人的需求、感受和期望, 並學習他人的見解;
  • 以包容的態度對待模稜兩可和弔詭情況;
  • 欣賞宗教及文化的差異;
  • 尊重生命;